适度“以赛促训”可行
■张玉涛 安树芝
近日,笔者拜读了《中国教育报》2009年1月20日第7版《如此“以赛促训”未必是上策》一文,感受颇多。作者坦言,当下许多学校教师培训方法不对头、效果不理想,很多做法需要改进,但有关部门想用“以赛促训”来改变当下培训状况,并非上策。该文希望,培训组织者能够换位思考,多理解教师,促使教师培训从“任务驱动式培训”走向“内在需求式培训”。不可否认,上述观点不无道理,但仔细琢磨,不难发现这些多半只是良好愿望而已,真正实施起来,恐怕很难。
通常来说,“任务驱动式培训”注重的是外部力量的促进作用,即通过必要的任务外力,促使参训者学习,强化培训效果,使培训落到实处;“内在需求式培训”注重的是参训者的主观能动性,即通过参训者自觉学习,不断完善自我,以达到培训目的。很显然,就目前的基层教育教学现状和教师思想实际而言,很大程度上还不具备“内在需求式培训”的实施条件。为了确保培训学习效果,有关部门组织教师参加学科知识竞赛,用“以赛促训”来督促教师学习,提升业务素质,也是当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无奈之举。假如当下,一味选择“内在需求式培训”,教师们能否百分之百主动参训并自觉学习,实在不好下结论。以前,曾经发生过的“雷声大、雨点小”的形式主义的培训、虎头蛇尾甚至“虎头无尾”的不了了之的培训,就是例证。与其这样没有定数,倒不如走“任务驱动式培训”之路,借助知识竞赛外力,促使教师们扎扎实实地参训、学习。
《如此“以赛促训”未必是上策》一文还认为,学科知识竞赛题不能涵盖教师专业全部知识,不能代表教师专业素养,因此,教师培训不能以偏概全,更不能用高难度的竞赛试题来为难教师尤其是老教师。笔者认为,这种说法难脱偏激之嫌。哲学观点认为,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,“以赛促训”也是如此,暂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即便学科知识竞赛题不能涵盖教师专业全部知识,但是,学无止境,只要教师们积极配合,努力学习,就会有效果,就会有收获,对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促进作用依然是不可低估的。至于新、老教师问题,则完全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知识竞赛方案来解决。比如,按照不同年龄段确定不同的评卷尺度,按照不同年龄段设计开卷、闭卷等不同的答卷形式,按照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、分组比较等,尽力为新、老教师提供合适的学习与发展平台,各得其所。
此外,该文反映的个别部门“将所有教师参加学科知识竞赛的成绩排名公布在网上”的做法,笔者也觉得应当改进。但是,不能就此排斥甚至否定“以赛促训”。笔者认为,可以尝试改革知识竞赛评价方式,比如,淡化具体分数,进行人文评价,不妨将竞赛成绩变为A、B、C或优秀、优良、合格等层次性评价,并在适度范围内公布。如此,既顾及了教师颜面,又发挥了表彰先进、鞭策落后作用,保证了培训学习效果,何乐而不为呢?
当然,“以赛促训”的实施方式还需要不断完善,相信伴随着时间推移,“以赛促训”必将逐步走向成熟。实践证明,“以赛促训”的效果是良好的,适度“以赛促训”可行。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